双福团结湖有颗“最强大脑” 让建筑“开口说话”
4月25日,重庆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塔吊林立,现场一片忙碌。在滨水会展中心的施工现场,工人们忙着安装各类建筑构件建,现场物料堆放有序。
上游新闻记者发现,每一个建筑构建件都贴着一张标签,上面不仅有二维码,还写着构建件所属的项目、编号、安装位置、安装序号等,是建筑构建件的“身份证”。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,甚至还能显示构建件的状态,比如正在运输中、等待安装、安装完成等信息。
这些信息并不仅仅是施工建设过程中才有,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,施工所需的每一个构建件都被赋予了身份证的信息在不断累加。
“通过BIM技术的应用,我们在设计阶段就对构建件进行切割、分类。”中冶赛迪团结湖项目智能化负责人蔡代钟说。
滨水会展中心建筑面积2.37万平方米,建筑高度24.67米,整体装配率超过85%。从空中俯瞰,建筑线条柔美,整体造型似三叶草。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参与,这样一个庞大、不规则的建筑,常规需要多少种构建件?答案是1.3万多种。
蔡代钟介绍,数字系统实现了前瞻性、参数化的精细设计和优化,让会展中心的构建件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,种类从一万多种降到了80多种,大大降低了构建件的开模、安装成本,整体造价节约了近12%。
不止是滨水会展中心,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的17个子项目在启动建设前,均应用了数字化管理手段,在装配式建筑数字化设计交付、基于施工阶段数字孪生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、基于BIM平台下的数字化项目管理及BIM智慧运维等方面大量应用数字创新技术,让建筑“开口说话”。
中冶赛迪项目数字化经理冉俊锋说,智能建造就像造汽车一样。在设计阶段,他们引入数字交付技术,把平面的复杂节点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直观。部品部件有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名片,从设计、工厂生产到运输安装,动态监控构件的状态与质量。在施工阶段,建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部分替代“危、繁、脏、重”的人工作业,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降低安全风险。除此之外,AI算法还为管理者提供了“智能千里眼”,对工地实现全面的实时监控。
滨水会展中心的旁边是管控中心,这里是园区的“最强大脑”——中冶赛迪信息打造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和智能建造管控平台,透过一张大屏,就能“漫游”园区、实时进行项目精细化管理,看见团结湖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项目数字化经理冉俊锋总结到“智能建造就像造汽车一样。在设计阶段,我们引入数字交付技术,把平面的复杂节点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直观;为部品部件赋予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名片,从设计、工厂生产到运输安装,动态监控构件的状态与质量。在施工阶段,应用建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,部分替代“危、繁、脏、重”的人工作业,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;通过AI算法,为管理者提供“智能千里眼”,对工地实现全面的实时监控。
“我们将区域的卫星图、实景图、地理信息图等信息纳入一张网,用BIM技术打造了数字孪生系统,将园区的所有建筑信息搬到了线上,形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。”中冶赛迪信息智慧城市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斌鑫说,平台不仅记录了园区过去的数据信息、能够实时抓取当前的建设情况以及场景,未来的场景建设效果也可以很好地呈现。
王斌鑫在平台上虚拟了一位身高1.8米的人物模型,将其放在任意位置,平台都能够显示他实际看到的区域的视觉范围。“与‘俯看视角’的设计图不同,综合日照、天气等多种信息,我们能够根据人们的视野,预见他们走进园区时看到的建筑效果,就可以将园区设计做得更好,更人性化。”
“将智能化、信息化、大数据等手段应用到园区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运营的全生命过程,让建造更高效,让园区更‘聪明’。”王斌鑫介绍到,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全国首批EOD(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)试点项目,也是重庆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,旨在打造科学城南部创新中心,引领整个区域数字经济提档升级。
▌素材来源:上游新闻